|
“全场服装9.9元一斤”“多买多送”……
乍一听以为是某家超市做的促销活动,但殊不知,这是四季青档口某家服装店做出的春季服装大甩卖。
服装论斤卖,牛仔裤10元一条,羽绒服50一件······热闹的背后,是服装人的无奈。低价甩卖背后,是成千上万家服装企业去库存的突围仗。这一仗打得好,能最大限度回笼资金,能决定你今年能不能活下去 。
“烧库存”,并不是新鲜事
服装业是时尚产业。时尚的特点是什么呢?新潮,流行元素瞬息万变。
业界有一个极端的说法,过季的服装和过期的食品一样是要扔掉的。这说明,服装产品的季节性强、周期短,变化快。
库存是服装行业的顽疾,时常把服装企业压得喘不上气,烧衣服的新闻屡见不鲜,也正因为此,服装业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
烧库存这件事情是存在的,不是最近这几年才有的。
诞生于瑞典的全球知名时尚品牌H&M,2018年销售增速停滞,经营利润下滑 62%,为10年来最低。库存超过40亿美元,已经占H&M销售额的三成。200多亿人民币的衣服卖不出去,面对高库存压力,还要维持品牌格调,H&M选择每年一把火烧掉12吨库存……
H&M还曾将通过将其重量超过15吨的库存积压商品焚烧,来为瑞典的一个小城提供电能。
BBC在2018年也报道过,奢侈品牌巴宝莉仅在一年就烧掉了价值超过2,800万英镑的库存产品,总价值约合人民币2.5亿元,这相当于2万多件巴宝莉经典款英式风衣,就这样一把火烧没了。
事实上,这还并不是全部!过去6年中,巴宝莉烧掉库存商品价值已经超过了9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亿元!
……
关于焚烧这一做法在舆论方面也是饱受质疑。在这一方面,H&M其实就深受其害!一边高喊着环保的口号,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另一边却大肆焚烧库存,每年焚烧12公吨未出售衣物……这也使得H&M的品牌公众形象受到了波及。
据调查显示,全球每年10%的碳排放都来自于服装产业,因此,采取焚烧库存的方式是断然不可取的!
库存就是利润,消化出去就是现金流,就是下个季度上新的采购款。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就烧掉,治标不治本!
当然了,彻底消灭库存的话根本不可能。
疫情之下,库存积压像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烧库存的现象,在中国来说相对来说比较少见,相对于中国的服企来说,他们更常采用的方法是剪标、打折出售或者超低价卖给收库存的。无论是烧库存还是剪标低价处理,通常来说这都是服装企业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库存?
首先,服装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很难准确把握,而一旦判断失误,很容易造成积压库存;
其次,服装企业目前采取的订货会方式得到的数据是粗放式的,并不能指导生产,提前半年开订货会,开始生产半年之后要上市的服装,这种情况下,公司对销售的预测是非常不精准的,产生大量库存是必然的结局。
对代理商的退换货率承诺,也是造成积压库存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货品卖不动,就全变成库存。
服装行业的产业链相比其他行业也显得尤其长,各个环节又比较分散。染料厂只负责染料,纺织厂只负责纺纱,织布厂只负责织布,服装厂只负责企划设计,缝制厂只负责裁剪缝纫,只有全部环节结束之后商品才能进入各个店面。而这一过程,通常要花费传统服装企业很长的时间。
服装行业传统的模式是怎样生产的?批量的生产、以产定销,由品牌和工厂决定市场消费什么、生产什么,整个生产周期非常长,这是推动性消费。随之而来的是库存问题,人员干预非常多。
积压库存已成为服装行业很难打开的死结,近20年一遇的疫情之下,这个死结好像更难解开了。
推动性消费还能坚持多久?
以往从生产端出发的模式,造成了服装行业的产能过剩。在今天表面上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库存的问题,但更深层次其实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问题。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传统服装行业已经面临严峻考验。
产品同质化现象导致市场竞争日渐惨烈,“清仓甩卖”、“打折降价”标语不断,厂商库存积压、消费者难觅心仪服饰,无论是B端还是C端都不舒坦。品牌和工厂做主的推动性消费,似乎坚持不了多久。
现在的社会是消费者主导消费的时代,消费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基本上由消费者自己来作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个性化服装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最常见的情况是,每个女性都希望她是唯一一个拥有某件衣服的人。我们的供应链,我们的生产制造,只不过是帮助消费者实现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已。
预测消费者的趋势和预先准备库存将越来越难,消费者未来将成为供应链的起始段, 他们才是趋势和需求的真正发起者,也是按需生产的本质,即以“需求”为起始。疫情之下,正是服企修炼内功的好时机。
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众所周知,服装作为快消品,季节性很强,款式变化快,为了能保证正常的销售需要,服装企业不得不积累一定量的库存。但是服装库存积累一多,管理成本和获利成本就大大增加,让服装公司的盈利大幅度缩水,甚至很多服装公司因为库存太多一时间卖不出去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可以说,如今的高库存问题已经成为了多数服装从业者最头疼的问题。
传统的服装供应链模式过于不透明、分散且缓慢,无法快速回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来满足客户。因此,消费者未来将转向最接近的竞争对手,获得想要的个性化产品和绝佳的客户体验。
当前,其实不少服装企业已经在谋求自身转型,以期在消费者和制造者关系重构过程中抢占市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
为什么会有定制的需求出现?因为整个市场变了。一旦发生改变就说明这一产业的发展更偏向于满足消费者,想要抓住市场,就要做变革。
目前,很多一线服装品牌其实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快反体系,相比之下,不会囤积大量用料,灵活性强的企业库存损失会小一些,也更能经受住千变万化的服装市场带来的挑战。
在客户需要时,服装企业若能为客户量身定制最符合其需要的产品,就会收获更高的销售回报。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按需生产”应运而生。受益于按需生产模式,灵活应变的制造企业会赚得盆满钵满。
按需生产是大势所趋,但需摸索前进
按需生产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市场推动,消费者品质需求升级的结果。尽管按需生产是未来的大趋势,但是并不要求服装企业和服装工厂做到一蹴而就,仍旧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实际与消费者的需求综合分析后再做决定。脱去服装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旧内核,服装的按需生产之路未来才能走的更顺畅。
在未来的时尚生态系统中,灵活性将决定企业的成败。通过采用更敏捷的供应链,时尚公司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上市速度,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库存,增加现金流。有前瞻性的时尚公司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按需生产,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对于生产端不再是模糊而神秘的存在,时尚公司也无需费尽心思去猜测消费者的喜好…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将建立在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之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也都能满足消费者的喜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需生产尤其离不开灵活的生产体系的支持:如何在不影响现有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快速响应新的市场机遇?如何在不牺牲产品上市速度和盈利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服装邦 作者:黄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