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露
发表于 2022-4-30 12:20:44
|阅读模式
去年就传出关闭消息的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终于被证实将于3月19日歇业。除了百盛,重庆百货也于2015年关了6家百货,2016年前三季度又关了2家,万达集团也对其在重庆南坪和万州两地的万达百货下达了撤场指令。与传统百货关店潮对应的,却是购物中心开工热,据媒体报道,今年重庆预计亮相的购物中心(含各类综合体)数量超过50个。为何线下零售业出现“冰火两重天”?重庆百货业又该如何“杀出一条血路”?
现象:一边是商场“关店潮” 一边是购物中心“开工热”
这一天终于来了。
去年就盛传要关闭的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近日发布通知,称将于3月18日当日营业时间结束后正式闭店, 3月19日起终止经营。至此,百盛在重庆门店仅剩下南坪店和万州店两家。
百盛重庆区域相关人士在接受华龙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关店主要是集团战略规划调整,是通过门店优化,将工作重心放在重庆百盛其他项目的转型上。百盛重庆区域正全力推进南坪店项目转型升级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并预计于2017年下半年实施项目转型的工程改造。
在即将关闭的百盛财富中心店,触目所及一片萧条,许多品牌早在去年就已撤柜,一位男装品牌的营业员叹道:“才开了四年,怎么就关了呢?”
百盛的关店,并不是个案,而是百货行业的普遍现象。重庆百货前年关了6家门店,去年前三个季度又关了2家;万达集团也对其在重庆南坪和万州两地的万达百货下达了撤场指令,进行业态转变的调整;NOVO国贸店从2011年1月开业,然而由于经营不善,亏了几千万元,于2013年关闭。
实体经济陷入寒冬了吗?并非如此。传统商场关了,购物中心开工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据媒体梳理报道,2017年,重庆预计亮相的购物中心(含各类综合体)数量就达到58个(不完全统计)。其中,位于主城的新项目占比达到63%。
背后:关店除受互联网冲击关键还在自身运营能力
对于国内的百货关店潮,部分人归结于“电商冲击”,但在一位资深零售业人士看来,电商只是外部冲击,实际上真正的威胁来自购物中心。
传统百货遇冷,购物中心崛起,其实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曾经,传统百货的经营重心集中在品牌资源和坪效产出。为了不断提高每平方米的销售业绩和毛利润贡献,国内绝大部分百货,公用通道一缩再缩,从2.4米,可以缩减到2米甚至1.8米,顾客休息设施也相对较少。和空间更宽敞、更有设计感的购物中心相比,顾客自然更青睐后者的购物环境,更不用说许多购物中心还定期更换陈设主题,给顾客带来新奇体验。
而在经营模式上,传统百货往往采取联营和自营模式,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而购物中心采取租赁模式,多为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相对来说,在购物中心,品牌店铺经营者能享有更大的经营空间。
此外,持续增长的成本也是令百货业不堪重负的一大原因,包括租金、人工、物流等涨幅都超过百货企业利润增长。还有较重的税负、高银行刷卡手续费等,都将百货企业推向死亡边缘。
在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看来,“关门潮”和“开工热”并不矛盾。“实际上现在开的购物中心和关的商场,都是经营商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对不利因素进行的调整,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
购物中心业态丰富,对消费者吸引力更大。
前景:零售市场仍火热 传统百货如何杀出血路?
事实上,零售市场蛋糕仍然巨大。
据重庆市商务委监测,仅在2017年春节期间,主要商圈和重点监测商贸企业共实现零售额63.52亿元,同比增长12.9%。
一份来自仲量联行的数据则显示,2017年,重庆预计有100万平米零售物业开业,其中80% 新增供应来自于新牌坊、照母山等非核心商圈。
面对电商的压力和零售市场的竞争,百货业态如何“杀出一条血路”?
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认为,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特别是商品经营能力。“过去全国实体零售业发展运用联营制,商品千篇一律,除了价格打折,对消费者没有更多的吸引力,现在需要根据目标客户群,调整经营商品或方式,这是一个比较痛苦、漫长的过程。”
许多人把电子商务视为实体经济的“敌人”,但在李运杨看来,两者不应该是对立关系,可以有机结合。“真正有经营能力的商家,未来肯定两条腿走路,比如苏宁现在就可以做到线上、线下一个价格。”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谢晨曾表示,虽然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品牌布点扩张和城市零售商圈外扩的趋势亦带来了众多机遇。运营将是实现盈利的关键,包括组建优秀的经营团队、根据区域规划和数据分析进行精准选址和动态决策、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与消费者展开互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3将被淘汰,有1/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还有1/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
断臂求生,转型升级,传统百货“识时务者为俊杰”。
延伸:百货业转型五大途径
近年来,在一些百货商场亏损、关店的同时,也有不少商家通过改变自身运营模式,不仅门店不断增加,利润也在直线上升。
向购物中心、莱斯转型
与百货不同,近年迅速发展的奥特莱斯却因为能够提供多元化国际品牌渠道、超高性价比的商品,深受中产阶层喜爱,而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的势头。
百货业巨头王府井集团在2016年上半年财报中就表示,要将重庆王府井解放部分传统百货门店及时转型为城市奥莱,并计划在2016-2017年新增多个购物中心以及奥莱。
向便利店转型
便利店在整体增速放缓的中国零售业一枝独秀,越来越多的业态开始选择拥抱便利店。
天虹商场就在2015上半年新开8家微喔便利店(深圳7家、厦门1家),同时关闭3家百货门店。
向折扣店转型
体量大的百货店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选择购物中心化,体量小的百货店则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转型为某个优势品类或几个关联品类的专业专卖店。梅西百货计划在近两年内开50家折扣店。而体量小的百货店,像名创优品、三福百货则专注于平价时尚,迅速扩展。
向互联网化转型
百货业也寻求线上的变革延伸,如同永辉牵手京东,万达联手腾讯,银泰、苏宁先后与阿里展开战略合作,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O2O模式在零售业已是大势所趋。
向店转型
随着中产阶级购买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国际知名品牌的追求转移到个性鲜明的买手店上来,以求独特的专属性。
2015年8月,连卡佛百货在成都IFS开出其在国内的第四家门店。
来源:华龙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