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从爱魔镜拿到了最新的女装数据,女装1月天猫成交排名!从今年1月的top20品牌来看,女装传统品牌与线下没有太大区别,1.51亿成交额、绫致女装两家合并是2.22亿、0.55亿、太平鸟0.49亿等。
这家只做女裤装的萱密语,1月成家1.48亿,位列第二位。根据店内的销量排行,单价279.9元的一款打底裤,销售量到了惊人的26.7万条,如果按照目前单价,这一款销售金额已经是近7500万。就算按照全年3个旺月、3个平月、6个淡月来计算,这家店流水已经在6亿以上了。
2.
单品类品牌开始入场了。相信你还记得年初那篇镰仓衬衣入中国,被高房租吓退的文章。文章指出被日本民众称为国民衬衫的镰仓,因为价格便宜,质量上乘,想在我们大上海开一家实体店,最后因为高额的房租没开。但后来开了天猫,说是先适应中国市场。
其实多高的房租,价格多少,并不需要我们过多关注,我们要看镰仓这个牌子为什么要来中国市场,是不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内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开始认同专注单品类品牌的价值了呢。
近几年单品类的品牌还真的关注了不少,像北京的Delicate Skeleton白T店,日本的FFFFFFT白T、十如仕的白衬衣。越来越多的聚焦单品的品牌进入了世人的眼帘,越来越多的曝光!可以说关注的本质其实就是需求的到来嘛!
3.
女装规模大聚焦小是事实,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其中女装规模近1万亿,占比2.6%左右。餐饮总额刚刚才超过4万亿,预测到2023年女装市场规模将到达1.2万亿。
2018年各女装上市企业财报,还没具体公布,今年的女装市场份额占比还没有法具体测算,但在2017年男装市场的零售规模是6761亿元,预计到2020年,男装市场的零售规模能达到9793亿元。
4.
女性消费不要忠诚,要更多决策条件!换句话说是女装分散,国内女装品牌不下30000家。女性消费不要忠诚,非常喜欢冲动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再冲动的女性也要专业度。
首先说现在的女性消费者,不太相信什么明星,也不相信大牌的品牌,这就是目前电视中,服饰品牌的广告越来越少的原因,做了也没用啊!女性消费现在更相信产品适不适合自己,也会思考值不值得的问题。
很多的形式也随之出现,比如KOL的风向标,卖货啊等等,这个也在腾讯的服饰消费趋势报告中出现了!就拿现在的女装直播来说,什么“主播一人一天带货超三亿”、“一个主播养活多少工厂”等等,这些文章都有夸大的嫌疑,但这是一种现象。
女性为什么会这么容易接受直播卖货的形式,是不是因为她更立体的、多维度的展示了服饰产品,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决策动力呢。
5.
“去光环效应”,不只是去大牌。知名的前十大女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就像下图,看起来很富余!而目前消费者又带有一种“去光环效应”。就是不信大牌的传统广告,不信电视上天花乱坠的广告词,相信专业,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品牌心理很悲伤,做的多大,都是那么小的占有率。而且下沉的市场太大,消费者更愿意去相信身边的小牌子了,甚至是经常光顾的那家无名的小店。
像如今一年开300-500家店的小品牌,这种速度的比比皆是,线下区域性的小品牌多是女装。而且女装的品牌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线下小品牌发展迅猛,甚至是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更是扩大了女性消费的“去光环效应”。
6.
土壤已然,渠道成本两极化。所以结合女装市场的特点,大而分散。女装消费更加有自己的想法,在内外双重“去光环效应”的互相影响下,造就了这种品牌发展的土壤,循环相生。
再者,一二线的高房租,品牌渠道建设需要花大把银子,门槛极高!而下沉的渠道成本就是低的不能再低。因为区域性的品牌知道目前渠道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借力。
靠着下沉市场,当地小老板的资源,随便一个包库存就能搞定一个门店,成百上千的门店,成就了渠道网络。并且区域性的小品牌有很多具备完善的货品开发流程,对标的品牌越来越精准,货品开发越来越具备ZARA的精髓,货品款式也就深入女性心里。
如果瞎想一下,说国际品牌把州或者国家作为市场划分的一个单位,那一个省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品牌发展的单位呢?这样出来的品牌会不会差异化的满足了当地的女性消费需求,这样无数个小品牌组成的一个大品牌会不会更有竞争力了呢。
女装的市场大,下沉了的市场更大!开店的成本高,那就找下沉的低成本渠道!也许要挑战如今“老道”的消费环境,就一定不要老套吧!
来源:中国服装圈 作者:冯晓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