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城市 关注微信

湖北服装圈

服装定制: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复制链接]

2022-4-30 21:00:45 866 0

久了就旧了i 发表于 2022-4-30 21:00:45 |阅读模式

久了就旧了i 楼主

2022-4-30 21:00:45

如果你不是标准的模特身材,想买到完全贴合自己身材的衣服,只能选择定制了。  

定制是近几年在服装行业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无论是已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熟品牌打造的定制子品牌或产品线、合作或垂直的定制电商平台,还是层出不穷的高端定制工作室、推出单件定制的淘宝品牌,定制似乎已经渗透到了服装行业的各个领域。  

事实上,定制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几十年前裁缝一对一的量体制衣、企业为员工批量制作的职业装都属于定制的范畴,只不过受各种限制,服装定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突破。而如今,在消费者理念转变,以及科技和互联网的加持下,定制有了更广泛的基础和全新的涵义。  

   

千亿级定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长久以来,中国服装市场都是走以量取胜的套路,从零售商沿着供应链到生产商逐级放大产量,一旦遇上终端销售不畅,就会给各环节带来高库存压力。而社会的发展促使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从过去看重价格的消费取向转向更加注重个性化、垂直化、独立化的消费取向。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年全面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激增,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到中产阶层越来越普遍,80后、90后成为主流,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差别化的追求日益明显。有研究数据称,2016年我国私人定制服装市场规模在1022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000亿元。  

从供给端来看,高库存和高倍率(高价格)一直是行业两大痛点,与消费者C端需求有效对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定制无疑是很好的方式。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下单,厂家收到货款后生产,资源配置效率高,库存风险小,而且压缩了传统产业链中间渠道环节,消费者可以直面品牌厂商,节省流通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  

   

而以往定制难以规模化的问题也随着大数据、智能制造、3D试衣等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突破了量体、打版等关键环节,柔性供应链也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定制周期,让批量定制成为可能。这一切都使得大众定制得以快速发展具备了基础。  

如此种种优势,让定制成为一个新方向,各类企业纷纷转型、初涉蓝海。比如,在2003年就选择定制化转型方向,历经10多年时间完成信息化改造的集团(现已更名为酷特);把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这些概念融为一体,推行云工厂、云平台、云数据的“云翼智能”定制服务平台;曾一度陷入困境,但凭借个性化定制服装业务,从传统服装行业转变为互联网科技型企业的庄吉;率先运用“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大数据等主流技术,帮助合作企业满足个性化定制与批量生产的和鹰科技;以及雅戈尔推出的定制西装品牌,鲁泰A进军定制衬衫,大杨创世依托出口加工经验转型西装定制、推出的NOGARA DIRY路嘉纳高级定制西装品牌等,甚至是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定制平台衣邦人、埃沃、易改衣等新兴企业。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定制的怀抱。  

   

进击的市场,以质为先者取胜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的服装定制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中国大众服装定制的需求尚未迎来拐点,众多服装企业在定制化转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瓶颈和痛点:  

1.国内外品牌定制水准差异大  

尽管国内提供高级定制业务的品牌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与国外服装品牌的高级定制业务相比,实力尚显不足。对比国内外定制服装的款式后可发现,国内的定制服装仅停留在向消费者传达概念的层面,尚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以定制西服为例,国外的设计师在设计前会采集消费者的动作尺寸、静立尺寸、步履宽度、习惯性姿势等数据,而国内的大部分设计师只是为消费者简单地测量袖长、裤长、胸围等基础数据;在测量方式上,国外通常由来人工测量,而国内的部分服装品牌则用3D人体测量仪器来测量,后者虽然更快捷,但由于机器执行的是统一程序,会导致对细节数据的测量没有人工测量准确。  

除此之外,国内定制服装品牌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上也存在差异。  

国外品牌定制服装时,设计师常会询问有关年龄、职业、使用场合以及喜欢的颜色、面料、扣子、图案等个性问题,甚至会找来一些照片让消费者看效果,最后再制定设计方案并提出建议。而国内的设计师仅会提出关于需求和使用场合的基本问题,并且不会为消费者提出太多建议。在设计服装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外行,他们提出的需求有时未必适合自己,若设计师不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那么定制出来的衣服就有可能影响效果。  

另外,面辅料供应不足也影响了国内定制服装的水准。例如在使用一些高级面料时,国内服装企业仍依赖于进口面料,拉长了定制周期;国外的服装定制品牌会根据消费者对纽扣的创意需求而专门定制,但在国内,没有厂家愿意单独生产这些独特的扣子。  

   

2.缺乏统一标准,定制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国内服装业对定制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  

现在国内服装行业通常意义上的定制有三种:一种是传统业态,即以裁缝、设计师为主导的单店模式,一般很难实现规模化运营,只能靠着店面影响方圆几公里的用户;一种是针对工装,如企事业单位成批购买的款式统一的服装;还有一种是部分服装品牌推出的利用三维技术在较短时间内为消费者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批量生产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可借助资本力量开店,也为品牌带来了知名度和销量,但这并非是真正的服装定制理念,只能算“半定制”。  

另一方面,现行的所有标准与法规基本上都是以量产为前提编订的,对定制行业没有约束力,当出现了质量纠纷,消费者无法维权,或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这必然会影响到行业的正常发展。即使现在开始就起草标准或立法仍然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是,标准是针对共性而言的,其存在的前提是大众的共性,而定制是强调个性的,每个消费者的需求与生理特征不一,这就无法用标准来限制和规范。  

那么,当大批量的定制服装走向市场,引发的质量纠纷就很难裁决,也必将影响这个行业的良性运行。  

   

3.专业定制人才储备不足  

金凤銮旗袍工作室创始人张济鏻曾指出,定制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很大关系。“现有的定制方向的从业人员有两类,一是传统的裁缝,他们的技术已经固话,不太容易调整和变化,二是专业院校师生,但这部分人接受的是工业量化制版教育,而工业制版和定制制版存在较大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时尚产业投资人尚欣雨看来,服装定制考验的是设计师、工艺师在对品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品牌商家和消费者双赢。但就目前来看,定制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特别是服装定制化是重服务的模式,而中国的服装产业重生产,服务人才短缺,制约了服装定制化转型的发展。  

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也导致了国内定制品牌的性质分布不均。例如,相较于男装定制的标准化程度高,风格变化较少,消费者决策偏理智型,目的明确,女装定制对于把握市场和潮流趋势要求比较高,风格多变,注重款式,消费者决策偏情感型,易受影响。因此,相较于男装定制来讲,女装定制门槛更高,目前在公司数量上,女装定制明显少于男装定制。  

小结  

放眼整个服装业,未来的30年讲究的是智慧化、个性化、定制化。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了变革的拐点,定制满足了大部分现代城市人对服装高品质的追求。但现在市场略显混乱,企业要用什么方式、要用多久才能撬动这个金矿?怎样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否让现有的智能工厂再升级?这些问题值得所有定制人思考。而对于定制龙头企业来说,除了将企业管理好、服装质量把控好以外,更需要做成一个标杆性的企业,给现在的定制市场制定一些行业标准,真正让定制市场平稳有序地发展、壮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